前 言 001
第一篇 法律翻译观
第一章 翻译观概论 003
第二章 认识“翻译” 005
第三章 认识“法律翻译” 009
第一节 法律翻译的对象 009
一、从表达工具的角度看法律翻译的对象 :法律语言 009
二、从内容的角度看法律翻译的对象 :法律信息和法律作品 023
三、从涵体的角度看法律翻译的对象 :法律文化 024
四、法律翻译对象的类别 026
第二节 法律翻译的定义 041
第四章 法律翻译观 045
第一节 法律翻译观的层次认知 045
一、语言之间的关系 046
二、作品之间的关系 047
三、文化之间的关系 049
四、人之间的关系 050
五、法律之间的关系 052
第二节 法律翻译观的第二层次认知 054
一、法律翻译的语言观 055
二、法律翻译的文化观 059
三、法律翻译的历史观 073
四、法律翻译的忠实观 081
五、法律翻译的译者观 090
六、法律翻译的伦理观 097
七、法律翻译的读者观 112
八、法律翻译的可译观 115
九、法律翻译的标准观 133
第二篇 法律翻译方法论
第一章 简议方法论——从方法走向方法论 143
第一节 何谓方法论? 145
第二节 法律翻译方法论 148
第三节 本书对于法律翻译方法论的研究思路 152
第二章 中国翻译方法理论与实践的简要历史考察 154
第—节 微观视角——“译名”理论与实践 154
一、通用译名理论 155
二、法律译名考察 160
第二节 宏观视角——“译文”理论与实践 189
一、中国通用译文方法的简要历史考察 190
二、中国法律译文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考察 214
第三章 西方通用翻译方法论的简要考察 282
第四章 西方法律翻译方法论的简要考察 291
第五章 中国法律翻译方法论的建构原则和思路 301
第六章 法律译名方法论 304
第—节 原词保留法 307
第二节 音译法 311
一、符合国际标准的原则 312
二、符合国家标准的原则 313
三、符合行业标准的原则 314
四、符合“名从主人、译音循本”的原则 314
五、符合音同意合的原则 316
六、符合“约定俗成、定名不咎”的原则 318
七、符合同名同译的原则 319
第三节 义译法 322
第四节 法律译名方法的综合应用 329
第五节 法律译名规则 330
一、法律译名应严谨准确,避免歧义 330
二、确定译名时,应将法律术语置于具体语境和特定的词语组合之中 331
三、法律译名应保持专业性、专有性和含义的性 332
四、译名应严格遵循法律术语在源法域中的制度内涵 333
五、法律译名应符合译入法域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的要求 334
六、法律译名必须适应不同法系之间的差异 335
七、法律译名要防止在“译名回转”中发生错误 336
八、译名应尊重和遵循自定义体系 337
九、法律译名应符合译语的语言规范要求 337
十、法律译名应符合译语的文化习惯和审美标准 338
十一、译名应体现法域特征、语域特征,并符合国别要求 339
十二、法律译名应符合历史特点和时代背景 340
十三、法律译名应避免望文生义、望文生译 341
十四、法律译名应善用归化译法,克服文化障碍 342
十五、法律译名应尊重传统和语言使用习惯 344
十六、法律译名应秉持客观中立的翻译立场,合理应对意识形态的影响 344
十七、法律译名应审慎运用修辞 345
十八、法律译名应充分发挥语用补偿功能,弥补词义缺失 345
十九、法律译名中应注重发挥译者的修正功能 347
二十、注重法律译名的统一 347
二十一、法律译名应注重参考专业工具书,但不应迷信既有译名 348
二十二、辩证、灵活、均衡、协调地把握译名规则 349
第七章 法律译文方法论 351
第—节 概述 351
第二节 法律译文方法论的构建原则与思路 353
第三节 法律译文方法论体系 354
一、规范性法律语言翻译法(又称“立法翻译法”) 354
二、深度译法 389
三、达旨译法 400
四、归化译法与异化译法 403
五、语用充实译法 429
六、注释译法 439
七、修正译法 445
八、维持原状译法 451
九、还原译法 453
十、摘译法 460
第四节 各种翻译方法的性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467
第五节 影响翻译方法运用的主要因素 468
一、翻译的基本单位 469
二、翻译对象 469
三、译文的读者 470
四、翻译目的和译文用途 472
五、法律文化 473
六、语境与翻译生态环境 474
第八章 法律翻译方法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实例分析476
第—节 例文 477
第二节 对参考译文的分析和评价 487
一、决定翻译方法的因素 487
二、法律术语的译名 488
三、立法翻译 496
四、译语规则 500
五、修订译文 502
结 语 517
后 记 518